top of page

手機與平板 <貳>

手機與平板 <貳> - 鄒重璂醫生


承接先前手機與平板<壹>所述,我們已經了解電子產品成癮的機制。那麼,需要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來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使用習慣呢?


營養與腦部健康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而言,電子產品成癮與生理狀態息息相關。研究發現,飲食習慣對腦部功能有重大影響。過量攝取精製碳水化合物會導致血糖水平急劇波動,影響前額葉的執行功能,令孩子更難以自我控制。同時,常見的加工食品中含有大量種子油,這些物質會引致腦部發炎,干擾情緒調節能力。

要改善這個情況,家長應著重調整飲食結構。首先是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可多選用有機雞蛋及野生海魚。其次要慎選烹調用油,避免使用工業加工油,轉而採用較天然的選擇。同時要大幅減少精製糖的使用,因為糖分會加劇血糖波動。此外,確保充足的維他命 D 攝取亦相當重要,可透過適量曬太陽和均衡飲食來達致。


建立健康替代活動

要減少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關鍵在於提供具吸引力的替代活動。這些活動需要能夠適當地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同時培養專注力和耐性。定期的戶外運動不僅能增加腦內啡,更有助調節生理時鐘,改善因長期使用電子產品而紊亂的睡眠規律。合適的運動項目包括籃球訓練、游泳課程或童軍活動等,這些活動既能提供群體互動的機會,又能培養自律精神。


感官發展與創意空間

電子產品提供的感官刺激往往過於強烈且單一。相反,傳統的實體玩具和創意活動能為孩子帶來更全面的感官體驗。黏土遊戲能有效訓練觸覺及空間感,透過捏塑不同形狀,既能發展小肌肉,又能培養創意思維。繪畫創作則可培養專注力和想像力,讓孩子在無限的畫紙空間中自由發揮。音樂活動更有助發展聽覺敏感度,無論是學習樂器或參與合唱團,都能提供豐富的藝術體驗。


親子互動的重要性

家長的身教示範尤其關鍵。當父母願意放下手機,專注陪伴孩子時,不僅能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更可增進親子關係。共同參與活動時,家長應避免過分干預,讓孩子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同時適時給予鼓勵和支持。無論是一起下棋、砌積木,還是園藝活動,這些寶貴的親子時光都能為孩子建立美好的童年回憶。


培養數碼素養

隨着年齡增長,完全禁止使用電子產品既不實際,也不利於孩子適應現代社會。相反,家長應著重培養孩子的數碼素養。首要任務是讓孩子認識使用電子產品的潛在風險,包括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其次要教導他們學會分配使用時間,建立時間管理的概念。同時要讓孩子了解網絡安全的重要性,懂得保護個人私隱。最後則要協助他們建立健康的使用界限,避免過度依賴電子產品。


建立使用規範

訂立合理的使用規則時,應考慮孩子的年齡和需求。規則必須清晰且一致,讓孩子容易遵循。可以設定固定的使用時段,例如完成功課後的休息時間。晚上應在睡前兩小時停止使用,以免影響睡眠質素。用餐時間則要求全家人都放下電子產品,專注享受美食和交談。這些規範應循序漸進地建立,讓孩子能夠逐步適應。


總結

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電子產品使用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持之以恆的努力和耐心。透過調整飲食習慣、提供優質活動選擇,以及以身作則,定能幫助孩子在數碼時代中健康成長。重要的是要記住,目標並非完全杜絕電子產品的使用,而是培養孩子建立平衡和自制的能力。


HKCCI-香港文創薈-醫生-平板-電話

 鄒重璂醫生

成為HKCCI專欄作家-投稿刊登文章-HKCCI推廣廣告-香港文創薈-HKCCI.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