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與平板 <壹>
- 鄒重璂醫生
- 15小时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手機與平板 <壹> - 鄒重璂醫生
隨着科技發展,電子產品已深深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不論是電視、平板電腦,抑或智能手機,這些裝置對孩子的吸引力無處不在。然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或會導致成癮,長遠會破壞孩子的身心健康。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電子產品成癮背後涉及多個重要機制,了解這些原理有助家長更妥善地引導孩子。
多巴胺與即時獎賞
多巴胺是一種與愉悅及滿足感相關的神經傳遞物質,經常被稱為「獎賞荷爾蒙」。不過,多巴胺的功能遠不止於獎賞,它在學習和推動力方面亦擔當重要角色。
儘管多巴胺與大腦的獎賞系統關係密切,能透過帶來快樂和動力來強化行為,但它同時亦協助我們編碼記憶並調節專注力,這些都是學習的基礎。多巴胺的作用猶如一道橋樑,連繫着獎賞與學習,透過強化與正面結果相關的行為,協助我們記住哪些行為值得重複。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每次收到通知、獲得讚好或完成遊戲目標,多巴胺的釋放都會令他們感到愉悅,並持續強化這些行為。
電子產品的即時獎賞機制,例如遊戲中的得分、社交媒體的互動,會令孩子不自覺地依賴這種快感。長遠而言,他們的大腦前額葉——負責行為控制和專注力的區域,可能會受到影響,導致自我控制能力下降。
藍光對睡眠的影響
電子屏幕發出的藍光不單影響視力,還會干擾孩子的睡眠。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而褪黑激素正是在深層睡眠時啟動我們維修身體的訊息分子。長期暴露於藍光之下,孩子的生理時鐘或會失調,導致睡眠質素下降。當孩子睡眠不足,日間的精神狀態便會變差,專注力下降,情緒波動加劇。為提振精神,他們或會進一步依賴電子產品,形成惡性循環。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學習表現,更可能損害他們的情緒健康。
感官刺激的吸引力
電子產品提供豐富的視覺及聽覺刺激,對孩子來說幾近無法抗拒。鮮艷的畫面、動感的音效,加上觸控屏幕帶來的即時回應,令孩子感到興奮和滿足。相比之下,傳統玩具如積木或拼圖,顯得單調乏味,令孩子難以投入。電子產品的這種強烈感官刺激,會令孩子逐漸對需要耐性和專注的活動(如閱讀或繪畫)失去興趣。
社交媒體的設計陷阱
社交媒體的設計本身極具成癮性,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構成潛在影響。無限下拉功能令孩子不斷滑動屏幕,期待下一個內容;演算法推薦的個人化內容則按他們的喜好進行推送,令他們難以停下。同時,社交平台的「讚好」和留言功能,令孩子對社交認可產生依賴,並經常與他人作出比較。一旦他們覺得自己「不及別人」或害怕錯過某些事情(FOMO),焦慮和自卑感便會隨之而生。
脫離現實與腦霧現象
沉迷電子產品,或會令孩子逐漸脫離現實。他們可能表現出精神恍惚,對周遭事物漠不關心,甚至出現「腦霧」狀態,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均受影響。這些現象不僅有礙學業表現,更可能令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變得疏離。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
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鄒重璂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