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藥倍安心,A Normal Family ?

藥倍安心,A Normal Family ? - 鄒重璂醫生


在東京回來的航班上,看了一齣韓國電影 《A Normal Family》,是 2023 年韓國導演許秦豪執導的劇情片,改編自荷蘭小說 《The Dinner》。電影通過一個看似完美的中產階級家庭面臨道德危機的故事,探討親情與正義之間的衝突,以及階級特權如何影響道德選擇。


故事圍繞著兩個兄弟家庭展開。其中哥哥是顯赫有名的辯護律師,專為富人服務,即使是殺人犯也不例外。他的第二任妻子年輕貌美, 育有一個新生兒,同住的還有前妻留下的青少年女兒。弟弟則是一位兒科主任醫生,總是將病人的健康置於金錢利益之上。他與妻子過著平凡的生活,家裏還有他們的兒子時浩,和患有老人癡呆症的婆婆。


事情發生在兄弟倆家庭聚餐的夜晚。當父母在高級餐廳享用晚餐討論家庭事務時,兩個青少年表親偷偷外出參加派對。 在回家路上,酒醉的兩人無故毆打一名街頭流浪漢,造成重傷 (後來在醫院身亡)。這暴力犯罪行為被街頭監視器記錄下來,並在新聞中播出。


弟婦偶然在新聞中看到這段 CCTV 影像,雖然拍不到容貌,震驚地認出施暴者正是兒子和侄女.....


面對孩子犯下重罪,兩個家庭的反應截然不同。初時,哥哥切法掩蓋女兒的罪行,而弟弟則傾向讓兒子自首,令到其妻歇斯底里地反對,並試圖用 「你救了那麼多孩子的生命,我們做了那麼多好事, 死了一個流浪漢算不上甚麼」 來說服丈夫。


隨著劇情發展,家庭成員之間的取向峰迴路轉,矛盾逐漸暴露,每個人都必須在親情與公義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


電影展現了財富和社會地位如何培養並掩蓋罪行,質疑何謂 「正常」 的家庭,探討父母之愛能否將子女變成自己都無法容忍的人!而當道德、名聲、利益與血緣交纏時,每人都可能在理性與情感間搖擺,甚至暴露出最不願被看見的人性醜惡......


《A Normal Family》 的劇情,不禁令我想起近來轟動香港的 「藥倍安心」 事件。 這場鬧劇見證了香港精英家庭的道德淪陷。肝癌外科名醫潘冬平一家,明明擁有足夠的醫學知識與社會地位,卻選擇透過 「請槍」 代工來為女兒製造虛假榮耀。更令人髮指的是,當東窗事發後,潘家不但沒有反思自省,更將矛頭指向吹哨人,指控對方 「網絡欺凌」 自己的女兒!這種行為模式與 《A Normal Family》 中的權貴家庭如出一轍:面對道德危機時,第一反應不是承擔責任,而是動用資源來掩蓋真相,轉移焦點,顛倒是非。


香港有不少中產家庭只重視成績與地位,而忽略情緒與誠信的教養。研究顯示,這是源於 「軟實力的不可繼承性」 的焦慮 —— 父母透過學歷、知識、能力賺得的名譽地位,無法像財產般直接傳承給子女。在這種焦慮驅動下,父母開始放棄身教的原則,轉而採用各種捷徑來確保子女的競爭優勢。「藥倍安心」 事件正是這種心態的極端體現。當父母示範 「規則可以被操縱、誠信可以被犧牲」 時,他們實際上在催化下一代的道德淪亡。從事件的後續發展可以看出,潘浠淳 一直以受害者自居,從未表現出悔意或反省。 而潘家在事情敗露後的做法,正是向女兒傳遞一個訊息:犯錯不需要承擔責任,只要財雄勢大,就可以隻手遮天!


香港社會向來重視誠信、守法、廉潔和禮義,但權貴家庭的行為卻與這些價值背道而馳。他們空談品格教育,實際上卻在踐踏道德底線;他們要求別人遵守規則,自己卻凌駕規則之上!


「藥倍安心」 事件不僅是一個家庭的不濟,更是整個精英階層腐敗的縮影。正如 《A Normal Family》 所揭示的,當關愛變成溺愛、保護變成包庇時,父母不僅加害了自己的孩子,更破壞了社會的公義基礎。香港需要的不是更多 「贏在起跑線」 的虛假成功,而是能夠承擔責任、維護公義的真正人才。只有當我們重新建立起品格重於成就、誠信勝過聰明的價值體系時,我們的下一代才能找回正道方向。


HKCCI-香港文創薈-藥倍安心-A normal family

鄒重璂醫生

成為HKCCI專欄作家-投稿刊登文章-HKCCI推廣廣告-香港文創薈-HKCCI.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