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濕疹系列〈壹〉

濕疹系列〈壹〉- 鄒重璂醫生


在我的日常中,兒童濕疹是每天都會接觸的病症。其中八成以上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家長往往已經多方求醫,從公立醫院、私家診所、家庭醫生到皮膚專科,甚至嘗試中醫調理,卻始終未見顯著並持續的改善。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醫生會直接告知家長:「濕疹是終生疾病,永遠不會痊癒!」無法接受這種講法的家長,後來因緣際遇,碰上給我醫治好的病人或其父母,最後來到我的醫務所,得到我的保證 -- 只要跟隨我的指示,小朋友是無須長期受濕疹之苦的。在此必須強調,正如人生大部份有意義的追求般,濕疹的治療過程絕無魔法,也沒有不勞而獲的解決方案。


濕疹定義:迷思與實相

接下來讓我們釐清基本概念:究竟什麼是濕疹?

其實,許多被診斷為濕疹的個案例並非濕疹。家長常跟我說:「X醫生說我女兒患的是濕疹」,但臨床看來,卻是接觸性皮膚炎、日光性皮膚炎、溢脂性皮膚炎,甚至是蕁麻疹等不同病症。這種將所有慢性皮膚炎症狀統稱為「濕疹」的診斷方式,顯然過於籠統。因此在我的診症室,我會明確界定,我說的濕疹,就是「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 or atopic dermatitis)**。

異位性濕疹是一種具有遺傳傾向的慢性皮膚炎,典型特徵包含皮膚粗糙乾燥的斑塊狀病變,常見的患處包括手肘窩、膝窩等皮膚皺摺處,可能擴及面部及全身,且常與過敏性鼻炎、哮喘形成「異位三聯症 (Atopic triad)」。


濕疹的爭議本質:過敏vs自體免疫

確立定義後,就需要探討核心問題:濕疹的病理本質究竟為何?這是當今皮膚醫學界最具爭議性的議題之一。多數皮膚科醫生視之為「敏感」或過敏性疾病,但此觀點越來越受到挑戰,且不符合臨床實證與最新研究成果。

舉例而言,典型食物過敏(如海鮮過敏)在接觸致敏原後會立即引發急性反應,服用抗組織胺藥物後症狀通常很快便緩解。然而濕疹則不同 -- 病人可以在看來毫無誘因下發作,往往持續數週至數月,更有患者維持數年未癒。這種差異清晰說明:濕疹本質上是免疫調節異常疾病,即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


近年來,多項前沿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等期刊,進一步證實了濕疹的自體免疫特性。這些研究發現重度異位性濕疹患者體內存在針對人體蛋白質的特異性IgE自體抗體,並呈現出與自體免疫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一樣的免疫特徵。

正如紅斑狼瘡是自體免疫反應攻擊皮膚、關節及內臟器官,濕疹則主要是免疫系統針對皮膚的異常自體反應。我從這種醫學觀念的轉變,設計出更科學化的療程,顛覆了傳統臨床方案。


全新治療策略:免疫平衡的關鍵

理解濕疹的本質後,治療策略應著重於免疫系統調控,而非僅僅避免致敏原和單純處方抗組織胺 (Antihistamines)及類固醇 (Steroids)。根據我的臨床經驗,影響免疫平衡的四大關鍵因素包括:

  1. 壓力與情緒狀態(誘發免疫亢進的核心因子)

  2. 環境刺激因子(天氣變化與環境毒素)

  3. 飲食選擇(促進發炎和增加胰島素抗性的飲食)

  4. 營養失衡(關鍵營養素缺乏)

妥善管理這四大動力,針對免疫調控而非純粹過敏症狀,多數小朋友可以達到長期穩定。相關細節將在後續專題深入探討,現在我們先淺談一個許多皮膚專科醫生都建議的檢查 -- 致敏原測試。


過敏測試的爭議價值

許多兒童家長經常問:「小朋友是否需要進行致敏原檢測?」考慮到濕疹的自體免疫本質,而非單純過敏反應,這類檢測的臨床意義根本就值得商榷!

現行檢測方式主要分為兩種:血清IgE抗體檢測與皮膚點刺試驗 (Skin prick tests)。但兩者均存在顯著侷限性----以香港常用檢測為例,其特定性 (Specificity) 與敏感度 (Sensitivity) 皆不足,可能出現30-50%假陽性(誤判為過敏)或假陰性(漏判了過敏)的誤差。更值得關注的是,檢測報告中常見的塵蟎、寵物毛屑等陽性結果,即使屬實也難以確認與濕疹病情的直接關係。臨床常見家長手持一大份厚厚的報告卻摸不著頭腦,浪費了金錢卻得不到答案。


重新認識濕疹:邁向根本治療

最後再次強調:正確理解疾病本質是治療成功的基礎。當我們確立「濕疹屬免疫調節異常,具有顯著自體免疫特性」的新知識,便能脫離單純使用處方藥物 (包括類固醇藥膏) 的治療模式,轉向科學化的體質調理,才能得到顯著並長遠的成效。

想進一步知道處理濕疹的細節與具體方案,請加入我的Patreon ( World According to Dr Terence 豆爸世界:patreon.com/user?u=70741383 ) 。或許這將會是為你的孩子開啟脫離濕疹的新道路。

 

 

**「異位性」來自醫學術語"atopic",意思是「不在正確位置的」或「異常的」,表示免疫系統出現異常反應。異位性濕疹是因為患者的免疫系統對某些物質產生過度反應,而這種反應是出現在不應該發生反應的情況下,故稱為"異位性"。至於為何乾燥的皮膚問題稱為「濕疹 (Eczema)」?原Eczema)一詞源自希臘文 "ekzein",意為"沸騰出來"或"冒出來",描述的是皮膚發炎時的狀態。雖然異位性濕疹的確常伴隨皮膚乾燥,但在急性發作期,患處可能會出現滲液、水泡等"濕"的症狀,尤其是當患者抓搔後,皮膚可能會滲出液體並結痂。所以"濕疹"這個名稱反映的是疾病某些階段的特徵,而非整個病程都是濕的狀態。

 


HKCCCI-香港文創薈-鄒重璂醫生-濕疹-過敏-自體免疫
鄒重璂醫生

成為HKCCI專欄作家-投稿刊登文章-HKCCI推廣廣告-香港文創薈-HKCCI.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