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窈窕淑女》到培育成人
- 鄒重璂醫生
- 3月2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4月7日
在改編自蕭伯納名著《Pygmalion》的電影《窈窕淑女》中,由雷克斯·夏里信(Rex Harrison)飾演的希堅斯教授將一個由柯德莉夏萍 ( Audrey Hepburn) 飾演的茶花女伊麗莎,通過語言和禮儀培訓,轉變成貴族女子的模樣。在希堅斯教授的心中,認定伊麗莎是貴族的話,她就漸漸變成貴族。這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令我想到現代許多家長,永久地將子女視為依賴者而非正在成長的成年人。這種過度育兒的模式——許多人稱之為「直升機式育兒」——包括焦慮地盤旋在孩子上空,提供持續的支持,並消除他們應該學會自己可以應對的障礙。這個比喻很貼切:就像直升機一樣,家長不懈地在上空盤旋,準備在第一個困難跡象出現時迅速介入。
直升機式育兒及其起源
這種轉變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幾十年前,育兒方式通常比較開放。孩子們無人監督地玩耍,獨自走路上學,並自己管理生活中許多的細節。今天的景況截然不同。父母微管理家課作業,介入操場爭端,並通過手機和追蹤應用程式保持數碼監控。
是甚麼驅使這種行為?通常是家長的野心和狹隘的成功定義,再加上對孩子安全和未來前景的恐懼。家長變得痴迷於完美的功課、考試的最高分數,以及進入「正確」的中學,將他們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家長優先考慮自己的願望而非孩子的需求,還自以為事事在為子女著想。
此外,經濟不穩使人們渴望在日益競爭的世界中,給予孩子一切可能的優勢。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創造了過度育兒的完美風暴。
創造永久的孩子
環顧任何小學,你都會看到:小學的孩子,父母仍然為他們繫鞋帶,背書包,並不許他們獨自走到朋友家。在中學,這種情況繼續:父母完成遠超指導範圍的課程作業「幫助」;青少年從未學會管理自己的日程安排,因為爸爸或媽媽總是負責跟蹤。
此外,家長提供一切可能產生競爭優勢的活動——從幼兒園開始的補習,到選擇朋友以至精心策劃的遊戲約會和課外活動——已經培養出一代無法應對挑戰的孩子。
這種方法的後果深遠。沒有機會發展自主性的年輕人往往在成熟處事方面掙扎。他們的決策力較差、情緒調節較弱和積極性較低。最關鍵的是,他們未能發展出「個人效能感 ( Self-efficacy )」——一種認為自己能夠在特定情況下完成任務的信念。
由於父母的包裝和堆砌,這些年輕人可能有亮麗的外在能力,但缺乏成人所需的內在自信力和獨立性。他們受訓去表現,卻不懂主導自己的生活。
雙重傷害
直升機式育兒直接傷害孩童發展性。人類發展是需要逐漸增加自主和責任。當父母持續干預孩子適齡的挑戰時,這種自然的發展就慘遭中斷了。
神經發展科學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大腦經歷關鍵變化,讓其心智向成年過渡。負責高階思維、衝動控制和決策的前額葉皮質的發展持續到 25 歲左右。這發展不是通過時間自然發生,而是通過練習——實際做出決定和經歷後果。
當父母持續為孩子做決定而壓抑其執行功能時,這種神經發展就停滯了。像任何器官一樣,大腦需要通過使用而發展。沒有適當的挑戰,獨立功能的神經通路會維持未發展的狀態。
第二次傷害,就是當孩子漸漸長大時父母不斷怪責他們缺乏成熟和獨立。這造成了一個殘酷的矛盾:父母過往阻礙子女發展而產生不肖,居然成為父母現在對子女失望和批評的理由。「為甚麼你不能自我整理?」「為甚麼你不更加主動?」「你甚麼時候才能長大?」……
這種的種指責構成了深刻而不易調和的矛盾。子女自覺同時被要求順從(遵循父母的詳細指導)和獨立(展示成人能力)。這種矛盾創造的困惑,經常會導致焦慮、抑鬱和自悲。
打破困局
要打破這種育兒的困局,父母必須從根本上轉變心態,從教養孩子變為培育成人。育兒的最終目標不是管理完善的孩子,而是有能力、獨立的成人。
這裡即時出現一個核心信息:我們必須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們經歷小失敗——無論是忘記體育裝備還是在數學問題上掙扎——讓他們發展出健康成長所需的應變能力。從確定適合年齡的責任開始,六歲的孩子可以自己收拾書包(如果需要,最初可以提供清單)。九歲的孩子可以準備簡單的餐點。十二歲的孩子可以在減少監督的情況下管理家庭作業時間表。十五歲的孩子可以獨立出入家居,乘搭公共交通公具。
不要輕易替孩子解決問題,試著問:「你認為你可以怎麼做?」當他們因為友誼問題而沮喪地回家時,抵制發郵件給老師或打電話給其他家長的衝動。相反,幫助他們自己思考解決方案,並支持他們實施自己的想法。
結論
《窈窕淑女》的故事以模稜兩可的方式結束,但我們培育成人的決心卻是清晰不過的。首先,父母必須學會做個能夠成為榜樣的人。通過建立健康的行為和態度,讓孩子觀察到如何處理成人關係、管理壓力和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理想。當看到父母承擔適當的風險、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從失望中恢復過來時,子女的真正成長就開始了。
另外,父母還需要轉變衡量成功的方式——不是以孩子多麼盲從指示,而是以他們有多能自動運作來決定。
我們能給予孩子最有價值的禮物不是坐擁物質優勢或完美策劃的童年,而是讓他們可以應對生活挑戰的自信。隨著他們逐漸發展獨立性,父母幫助子女建立一生所需的內部資源——它比那不斷盤旋的直升機所能提供的外部優勢都更為寶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