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故事的可信性
- Francis Chan
- 7月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詐騙故事的可信性 - Francis Chan
日前在一個商會whatsapp群組收到一則訊息,一位老闆請求業務支援。他的客戶收到一張訂單,要求再短時間內,送48桶指定牌子的白色油漆,去一間安老院。本人就立即想起早前我老闆講述他遇到的一件奇事。話說大約個多月前,我幫手教STEM的公司老闆收到一個電話,來電者聲稱是一間中學的「老師」,幫他的「校長」訂幾十桶白色油漆,送去一間老人院,幫他們做裝修,聲稱做善事,還說因他的校長不想張揚,所以找他人幫手。不過這些白色油漆是必須用某一個牌子,要打去一個特定電話,找指定的一個人去訂購,還告知我老闆油漆價錢,大約要數萬元。該名自稱「老師」的人,聲稱還可以預先付錢給我老闆,還可以加上一點感謝幫忙的錢。我老闆聽到這裏,已經覺得好奇怪,無名氏這種行善方式行之有效,好奇地想知道他想玩什麼花款,於是根據要求,聯絡該位「老師」指定牌子的油漆供應商。該位油漆供應商報價,聲稱預訂購如此大量,還可以提供折扣,變相可以賺兩頭錢。我老闆聽到這個地步,已經覺得不對路了。知道他想玩什麼花款,就沒有在理會他。其後在兩個星期之內,我老闆再收到這些聲稱來自不同的中學「老師」來電。各位聰明的讀者,相信一定知道這是一宗詐騙,不用深究討論。本人最大興趣想知道,「自稱老師幫校長訂油漆做善事」這個詐騙的劇本,真的很爛,毫無說服力,會有什麼人相信嗎!騙徒自己如果收到這些電話是否也會相信?連自己都不會相信,還好意思拿來行騙,簡直罪過罪過!加上現在已經在不少商會的通訊群組內通傳,尤其是從事裝修及工程的公司,大家都有所警惕,騙徒們要打多少次電話才有有人受騙上當?難度大增了。偷呃拐騙,經濟好與壞都會出現,之所以能夠成功,其中一樣法寶,就是針對人的貪念。本人不是教大家行騙,而是想想,騙徒利用情緒價值行騙,成功機率會增加,而且防不勝防。
現在經濟不景,加上AI盛行,運用科技行騙,出現模仿他人聲線,甚至模仿親人影像行騙,也是可以預見,甚至已經發生。將來大機會越來越多,大家如何避免中招,宜好好費煞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