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與香港本土文化符號的創意詮釋:當科技重寫城市記憶

AI與香港本土文化符號的創意詮釋:當科技重寫城市記憶 - 唐伯貓


在香港這座東西文化碰撞的都市,本土文化符號——從霓虹招牌到叮叮車,從茶餐廳凍奶茶到天后廟的線香——一直是城市靈魂的載體。如今,生成式AI的崛起,為這些符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詮釋方式:它既是文化存檔的新工具,也是創意解構的顛覆者。這場數位與傳統的對話,正在重新定義何謂「香港特色」。


第一章:AI作為文化顯微鏡——解鎖符號的隱藏維度


當AI技術被應用於香港文化符號時,它首先展現的是「考古學家」般的挖掘能力:


1. 霓虹招牌的數位重生


香港僅存不到10%的霓虹招牌,正透過AI獲得第二生命:


風格遷移:將「美都餐室」等經典招牌字體,轉化為可無限衍生的設計素材庫

動態模擬:用生成影片重現彌敦道霓虹漸次亮起的「黃金時代」景觀

跨文化混種:輸入「霓虹+賽博朋克+水墨」指令,誕生混血美學新物種

▶️ 案例:本地團隊「HK Neon Revival」用AI復原已消失的200組招牌,並投影於深水埗舊樓外牆,引發市民集體回憶潮。


2. 市井聲音的視覺化


AI將抽象的城市聲景轉譯為可視符號:


茶餐廳「落單暗號」變成互動文字雲

叮叮車警報聲生成動態音頻波形雕塑

街市叫賣聲訓練出「方言視覺地圖」

這種感官維度的擴容,讓文化傳承不再限於靜態展示。


第二章:AI作為叛逆詮釋者——挑戰傳統的敘事權


AI的「不完美生成」特性,反而成為顛覆文化刻板印象的利器:


1. 重新定義「老香港」


打破懷舊濾鏡:輸入「1960年代香港+貧民窟+外籍水手」,生成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歷史片段

虛構未來史:讓AI預測「如果九龍城寨未拆除」的平行時空,刺激對城市發展的批判思考

2. 神話符號的當代解碼


AI求籤系統:將黃大仙籤文轉化為個人化詩歌+抽象畫

節慶再設計:生成「電子舞曲版太平清醮」「賽博醒獅」等衝突性意象

這些實驗本質上是文化符號的壓力測試,檢驗其在新語境下的適應力。


第三章:在地實踐——香港創作者的AI文化實驗


本土藝術家正開創獨特的AI應用模式:


1. 草根文化數據庫


「香港街市語言AI」收集300小時攤販對話,訓練出能模擬「斬料阿姨」口吻的聊天機器人

「唐樓磁磚圖案生成器」讓公眾上傳老照片,自動輸出復古地磚設計

2. 參與式創作


深水埗社區計劃「AI舊物新生」:長者描述記憶中的物件,AI生成圖像後由青年製作實體裝置

「混雜茶餐廳」AR體驗:掃描現實中的菠蘿包,觸發AI生成的超現實食材演變史

3. 批判性應用


作品《AI看更》用生成影像探討「AI能否理解廟街夜繽紛的江湖氣」

「虛構非遺」計劃故意生成不存在的傳統技藝,質疑文化真實性的界定標準

爭議與反思:誰在定義「正宗」?


這場文化實驗也引發尖銳問題:


數據霸權:訓練AI的「香港文化數據集」多由誰提供?是否忽略弱勢群體視角?

情感赤字:AI能模擬「絲襪奶茶」的視覺,但能複製「沖茶師傅三十年手感」嗎?

商業化風險:當「AI香港風」成為設計模板,會否加速文化的迪士尼化?

未來路徑:建立共生生態系


健康的AI文化詮釋需三支柱:


開放資料庫:政府與民間合作建構多元文化數據集

混合創作:要求AI作品必須結合實體媒介(如AI圖像+手寫書法)

教育賦權:教導市民用AI工具進行「文化自述」,而非被動接受算法輸出

正如北角春秧街市集AI計劃的口號:「不是用AI取代小販,而是給他們新的吆喝工具」。當科技與文化真正平等對話,香港或能開創出既根植本土、又顛覆傳統的嶄新敘事——這或許是AI時代最珍貴的文化遺產。



HKCCI-香港文創薈-舊香港-AI-文化-取代


成為HKCCI專欄作家-投稿刊登文章-HKCCI推廣廣告-香港文創薈-HKCCI.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