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 鄒重璂醫生


在文字的汪洋中,偶爾會出現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內心深處的疑惑與思索。當這盞燈由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點亮時,其光芒更顯得格外溫暖而深邃。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於2002年出版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正正就是這樣的著作。這本散文集,更像是一疊來自睿智長者的溫暖家書,每一頁都散發著歲月沉澱後的智慧光芒,每一行字都流露出對生命最真摯的關懷。


大江健三郎,這位日本戰後文學的巨匠,以其獨特的文學視角和深刻的人文關懷聞名於世。他的作品常常探討個人與社會、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複雜關係。而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本書中,他將目光投向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又無比深刻的問題——教育的意義。這不僅是一個關於知識傳承的問題,更是一個關於人類如何成長、如何面對世界、如何尋找自我的永恆命題。


在點題作品《為什麼孩子要上學》裡,大江健三郎以其一貫的坦誠和細膩,提到自己曾兩度深刻思考這個問題。第一次是他十歲那年,正值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投降的歷史轉折點。戰敗的日本人在生活和精神面貌上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老師一直灌輸的「天皇是神」的觀念,在戰後瞬間崩塌,國民終於明白天皇也不過是凡人。這種價值觀的劇烈震盪,對一個十歲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面對這種畸形的學校教育所造成的欺騙和幻滅,年幼的大江健三郎產生了強烈的質疑和反抗,因而一度不想上學。這種質疑精神,後來成為了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


第二次思考這個問題,是在大江健三郎成為父親之後。當他面對自己的智障兒子大江光時,「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個問題再度浮現,但這次帶著更加複雜和深沉的情感。作為一個特殊孩子的父親,他不得不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進而探索「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成人到底應該給予他們什麼?」這個問題不再是抽象的哲學思辨,而是關乎親情、責任和愛的具體實踐。大江光後來成為了一位作曲家,這個奇蹟般的成長歷程,也讓大江健三郎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獨特的理解。


文章最打動我的部分,是作者描述自己兒時病重,感到可能會離世時,母親安慰他的那段對話。這段文字不僅展現了母愛的偉大,更蘊含著關於生命、記憶和傳承的深刻哲思:


「秋季的一個大雨天,我如常走進林子,雨越下越大,林中處處流淌著前所未見的水流,連道路也坍塌了。天黑了,我走不出林子,並且開始發燒。翌日,一名村內消防隊員在一棵巨大七葉樹的樹洞裡,發現昏迷的我,把我救了出來。


回家後,高燒未退,從鄰村來替我看病的醫生說:『我已經沒有辦法了,沒有藥可以醫治。』這番話彷彿是有人在夢中對我說的,我卻清楚聽見。醫生離開後,只有媽媽對我沒有失去信心,一直在旁照顧。


某個深夜,我雖然仍在發燒,卻從長時間的昏迷中清醒過來。我躺在榻榻米上,媽媽坐在枕邊凝視著我。


『媽媽,我會死吧?』


『你不會死的,媽媽正在這樣為你祈禱。』


『醫生不是說這孩子沒救了嗎?我會死的。』


媽媽沉默片刻,對我說:


『你就算死了,我也會再生你一次,所以,你不要擔心。』


『可是,那個孩子和我不是同一個人啊。』


『不,是同一個人。我會把你從出生到現在所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以及做過的事情,全部講給新生的你聽。這樣兩個孩子就是一模一樣的同一個孩子了。』


媽媽的話我似乎未能完全理解,但內心卻變得平靜,安穩地睡著了。從翌日開始我慢慢康復,到了初冬,我開始想上學了。」


這段對話的深刻之處,在於它觸及了人類存在的本質問題:什麼構成了「我」?是肉體,還是記憶和經歷?母親的回答雖然看似天真,卻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智慧。她相信,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他自己,是因為他所有的經歷、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總和。這種觀點與現代認知科學和哲學中關於自我認同的討論不謀而合。更重要的是,這段對話展現了教育的另一個維度: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生命經驗的傳承,是一代人向下一代人講述「你是誰」的過程。


在這書其後的十五篇散文裡,大江健三郎以獨特的筆觸,將人生其中一項最基本的課題——教育的意義——娓娓道來。他憑藉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關懷,帶領讀者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探尋童年生活中種種珍貴的點滴。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顆精心打磨的珍珠,串聯起來構成了一條關於成長、學習和人生意義的項鍊。


在〈讀書的方法〉一文中,大江健三郎分享了他獨特的閱讀體驗,強調閱讀不僅是獲取信息的過程,更是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方式。他認為,真正的閱讀應該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重新創造文本的意義。在〈聆聽的力量〉裡,他探討了如何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這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而〈想像力的培養〉則深入探討了創造力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他認為想像力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是連接現實與理想的橋樑。


儘管《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出版至今已接近二十載,但其中蘊含的智慧在今天看來更顯非凡,甚至可以說具有某種預言性的洞察。例如〈對謠言的抵抗力〉一文,在社交媒體泛濫、假新聞橫行的今天,意義尤其深遠。大江健三郎在文中提醒我們,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教會他們如何辨別真假信息,是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他的這些觀點,在二十年後的今天看來,簡直就像是為我們這個時代量身定制的忠告。


而〈沒有無法挽回的事情〉探討兒童自殺的議題,令人想到疫情後這兩年來偶爾傳來的噩耗,教人不禁唏噓。大江健三郎以其特有的溫柔和理解,探討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強調了家庭和學校在預防悲劇發生中的責任。他提醒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都需要被理解、被接納、被愛。這種人文關懷,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顯得格外珍貴。


書中還有許多其他精彩的篇章,如〈與自然對話〉探討了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跨越語言的界限〉討論了多語言學習的價值,〈失敗的禮物〉則重新定義了成功與失敗的關係。每一篇文章都體現了大江健三郎對教育的深刻理解:教育不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啟發孩子發現自我、理解世界、創造未來的過程。


究竟,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呢?大江健三郎的答案是多層次的、豐富的、充滿人文關懷的。他認為,上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如何保持好奇心和創造力,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希望。這種教育觀,超越了狹隘的功利主義,指向了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有思想、有情感、有創造力的人。


對這問題我一直有自己的見解,卻與大江健三郎的答案不謀而合。我相信,孩子上學是為了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創造。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孩子們學會了如何成為社會的一員,如何承擔責任,如何為這個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只可惜我沒有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優美的筆觸,寫不出如此動人的文字去表達這些深刻的思想。


至於你,親愛的家長,可曾認真想過: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呢?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當人工智能可以在瞬間獲取海量知識,當網絡可以連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傳統的學校教育是否還有其存在的意義?或許,讀完大江健三郎的這本書,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而這個尋找答案的過程本身,就是教育最寶貴的意義所在。


香港文創薈-HKCCI-親愛的家長-鄒重璂醫生-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鄒重璂醫生

成為HKCCI專欄作家-投稿刊登文章-HKCCI推廣廣告-香港文創薈-HKCCI.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