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工人VS老爺奶奶VS神隊友老公:一場非典型育兒實驗的啟示錄

工人VS老爺奶奶VS神隊友老公:一場非典型育兒實驗的啟示錄 -佐伊的色彩之旅


當「另類育兒」遇上三世代共居

在香港,當新手父母宣布不請工人、不找陪月時,親友的反應通常比嬰兒哭聲更刺耳:「你癲咗啊?」「奶奶點頂得順?」「老公識湊仔咩?」我卻在產後六個月,以親身經歷驗證了一種可能:當奶奶化身全能陪月、老爺成為遊戲隊長同私人廚師、老公進化成育兒達人時,三世代共居竟能織就一張比專業服務更綿密的育兒網。這是一場打破常規的育兒實驗,也是對「家庭支持系統」的重新定義。


角色對決:工人、老奶奶、老公的育兒戰力分析

1. 工人:專業但疏遠的「服務提供者」

優勢:依SOP處理嬰兒照護、家務流程化、減輕體力負荷。

致命傷:情緒連結薄弱(曾有朋友工人帶孩子時全程視頻老家)。

隱形成本:磨合期焦慮、隱私犧牲、隨時跳槽的風險。


2. 老爺(酒樓大廚):嬰兒副食品的「五星級軍師」+ 爺爺遛娃聯盟」

營養學實戰:將酒樓燉湯秘方改良成嬰兒粥品(如陳皮鴨腎粥去鹽版)。

食育先鋒:自製手指食物-將蘿蔔糕切成小方塊蒸軟,鍛鍊抓握能力。

獨門絕技「便便診斷師」:從寶寶大便顏色推斷消化狀況,調整食材搭配。


3. 奶奶:自帶血緣Buff的「育兒核武」

經驗值MAX:30年前帶大老公的實戰內存。

情感加成:對孫輩的無條件投入。

時間彈性:24小時待命,比AI更懂嬰兒哭聲的N種意義。

技能盲點:傳統觀念固化(如嫲嫲覺得您凍「著到成隻粽咁樣」vs蒙特梭利自由穿衣)、容易越界干涉教養選擇。


4. 神隊友老公:從豬隊友進化的「育兒變形金剛」

實操訓練:換尿片速度賽過F1換胎(我老公創下28秒紀錄)。

共感能力:半夜漲奶時,他學會用熱敷墊+冷凍椰菜花的黃金組合。

照顧覺悟:發現換尿片清潔美學,用暖水加棉花清潔寶寶pat pat再加凡士林,寶寶未試過爛屁股。

隱藏技能:在奶奶的育兒經與太太(我)的科學派間擔任翻譯官。


香港文創薈-HKCCI-神隊友老公-換尿片速度


我們的非典型育兒方程式

1. 老爺的「孫女私人廚師」及「爺孫社交學」

食療魔法:孫女便秘時煮無花果蘋果水,鼻塞時燉煮洋蔥蘋果泥。 (老爺平時都煮好多好餸,我同老公都食不少,諗起都流口水。)

公園外交:他帶6個月大的孫女到樓下遊樂場,成功組建「爺爺遛娃聯盟」,交流情報包括:「邊度買尿片平」、「嬰幼兒急救班報名攻略」。

遊戲研發:自創「飛機抱升級版」-邊哼《男兒當自強》邊模擬戰機起降,孫女笑得口水浸濕三代同堂T-shirt


2. 奶奶的「育兒核武」及「陪月」專家

去除舊習:部分傳統禁忌(如「月內不可洗頭」),但奶奶話只需根據現代醫學調整,注重衛生與舒適就可以,奶奶仲會煲薑皮水給我清潔替代完全禁洗,避免感染風險。 (全部由我奶奶將刨開的薑皮曬乾,薑肉用來煲薑醋)

智慧偷師:原對蒙特梭利嗤之以鼻,卻在我解釋「自由探索」後,主動撤掉嬰兒床圍欄,還自製感官瓶:「呢個同我舊時比阿仔玩米缸一樣啫!」

界線藝術:約定每日19:00後由我們夫妻接手,避免育兒主導權爭奪戰。


3. 夫妻的「錯峰協作系統」

我主攻:母乳供需調節(人肉奶庫+泵乳工程師)、發展觀察紀錄(蒙特梭利式遊戲設計)。

老公負責:深夜瓶餵作戰(溫奶、打嗝、哄睡一條龍)、與奶奶的「產後營養外交」與爺爺的「寶寶營養大廚」(誇獎菜式兼科普碘鹽攝取量)。

交匯點:每日20分鐘「嬰兒監察交接會議」(彙報大便顏色、睡眠週期、新解鎖技能)。


應對質疑的三大戰略

戰略1:以「成果展示」取代辯論

當親友質疑「冇工人點得?」時,我亮出三張王牌:

寶寶發展曲線圖:身高體重依生長線成長,自主入睡能力達到標。

經濟帳對比圖:「慳錢仲賺到親情」!必殺金句:「請工人係支出,用家人係投資!」

老公的戰績表:統計他本月換尿片量(187片)VS英超守門員撲救次數(平均120次/賽季)。


戰略2:建立「問題轉化機制」

面對「奶奶湊不嚟啦」的唱衰,我反向操作:

將質疑轉為求助:「係呀!不如你教嚇我點說服奶奶用育兒APP?」

把批評變成讚美:「你都覺奶奶犀利?不如同佢視頻傾育兒經!」


戰略3:跨代共學閃光彈

老爺的科技進化:讓爺爺示範用平板電腦操作「智慧嬰兒監測器」,驚豔全場。

奶奶的逆襲:當親友聚會時, 展示奶奶的現代化證據,拍下她操作奶樽消毒鍋同暖奶器的影片。

夫妻的學術光環:在社群媒體分享:「為咗BB,老公研讀完3本有關如何養育女兒育兒書,而家仲叻過我!」




這場實驗教會我們的事

當社會將育兒困境簡化為「請工人vs自己捱」的單選題時,我們證明存在第三條路:讓家庭角色重新分工,把「照顧」變成一場跨世代的能力覺醒。奶奶從「幫手」晉升「育兒策略長」,老爺從「旁觀者」轉型「嬰兒私人廚師」及「嬰兒社交部長」,老公則在奶漬與尿片中,重新定義了「父親」的內涵。


這條路當然荊棘滿布──要化解傳統與現代的觀念碰撞,要平衡共居空間的界線,要承受「非主流」的異樣眼光。但當我看見女兒在奶奶懷裡聽兒歌、跟老爺學拍鼓(玩具)、被老公舉高高時,那些多元的愛,早已編織成比任何專業服務更珍貴的成長禮物。


或許,真正的「神隊友」從來不在人事仲介網站上,而是在我們願意相信:家人,永遠是最深不可測的育兒潛力股。


香港文創薈-HKCCI-孫女到樓下遊樂場-爺爺遛娃聯盟

成為HKCCI專欄作家-投稿刊登文章-HKCCI推廣廣告-香港文創薈-HKCCI.png
bottom of page